"十二五"科技創新成就展 千人記者團體驗科技
日期:2016-06-06 / 人氣: / 來源:
6月5日,北京展覽館,參觀者在“十二五”科技創新成就展觀看基于腦機融合技術的大鼠機器人。據了解,該技術可用于醫療等領域,實現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的融合。中國青年報·中青在線記者 趙迪/攝
6月5日,是國家“十二五”科技創新成就展展出的第5天。雖然北京艷陽高照,但不到9點,眾多參觀者排成的隊就已長達百米,不少家長也帶孩子前來參觀。
這些參觀者中,包括1000余名來自中央和北京市20余家媒體的記者,他們帶著各式各樣的“采訪裝備”,體驗這一場“國家科技盛宴”。
中國青年報記者范雪就是其中一員。一大早,她就與本單位30多名同事一起排隊進場。一上午的參觀過后,范雪表示,成就展中的很多先進技術不僅令人印象深刻,也讓大家對未來的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。“我以前很少參觀這樣的展覽,這次看到這么多以前不知道的前沿科技成果,很震撼。”
“我國科技創新成果是媒體從業者都應該了解和學習的。科技改變生活,科學創新也是我們工作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。”范雪認為,“我們不僅要多了解我國的科研成就,還要承擔為科技與公眾建立橋梁的任務。”
范雪上午參觀了天宮一號模擬體驗艙、北斗導航系統、國際熱核聚變計劃(ITER)等展示項目。在更高速試驗列車展位上,動車、高鐵和正在試驗的高速列車模型引起了她的興趣。
據講解人介紹,我國高鐵成功實現“走出去”,打造了中國高端裝備“新名片”和引領世界高速列車與產業發展的“火車頭”。展示臺上擺放的中車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更高速度試驗列車,創造了605公里/小時的實驗室滾動實驗最高速度。
“這與我的生活息息相關,以前我從北京回到大連老家,坐火車需要12個小時左右,后來有了高鐵就只需要5個小時,現在我很期待這種更高速列車投入運營,以后回家可能就更快了。”范雪說。
今天,除了媒體人以外,另一種人群也成為參觀的“主力”,那就是家長和孩子。
在智能植物工廠展臺搭建區,付女士10歲的女兒在一個擺滿蔬菜的玻璃箱里待了很久。這個由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制的科研項目,率先突破了基于光配方的LED光源創制與光環境智能調控、光-溫耦合節能環境控制等關鍵技術,使我國成為少數掌握植物工廠高技術的國家。
付女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·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:“以前我看過很多與國家發展和規劃相關的展覽,那些展覽感覺離老百姓的生活比較遠,形式比較有距離感。但是今天來了以后發現,很多展品都可以讓孩子試一試、摸一摸。”
付女士認為,這次展覽會有一些特別的設計,如未來智能駕駛艙、深海潛水器和一些展位設立的VR體驗等,讓家長感覺這些科技展品是不拒絕孩子的。“科技對孩子有距離,孩子也就會對科技有距離,科普不應該是‘施舍’給孩子的,這對于大人來說也是一樣。真正的科普應該是像今天這樣,讓普通人和科學家、和前沿科技平等對話”。
對于此次展覽,科技部黨組書記、副部長王志剛表示,整個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們國家科技成就的數量遠遠超過這些已經展出的內容。“全國廣大科技人員在科技一線作出大量成就,包括基礎研究、技術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,極大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。這次展示只是‘十二五’科技成果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分”
王志剛認為,在創新方面,第一資源是人才,尊重科技創新的客觀規律,本質也是尊重人才。“在科技創新活動中,應當更多地發揮科研人員的聰明才智,讓他們受到更少的約束,得到更多的尊重”。
王志剛指出:“科技人員應成為創新主體,他們在項目提出、國家法律政策、科技資源應用和配置方面應該有更多的話語權。這樣,科技人員的創新成果才能夠產生更多的經濟和社會價值,他們也應該在科技創新中,在科研成果被社會認可、被轉化中能夠名利雙收。”
“因此,從科技部工作來講,首先把人才工作做好,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;另外要營造良好的環境,在政策、法律、文化、政府和的服務方面,都給科技人才的發展和創新提供更好的物質、精神和人文環境。”王志剛說。
作者:admin
推薦內容 Recommended
相關內容 Related
- 參加展會后怎樣分類跟進不同的客人03-06
- 如何便捷地找到行業內最合適的展會?12-17
- 北京禮品家居展年度禮品新品發布首選平臺12-10
- XTAR愛克斯達新品PB2S亮相北京BIRTV2019展12-02
- 2019中國國際金融展:CVTE全面賦能傳統銀行網點智慧化轉型11-18
- 中國5G商用進程:華為精彩亮相2019通信展10-31